浙江省温州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月份)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1、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荨(xún)麻 褊狭(biǎn) 烘焙(bèi) 莺飞草长(zhǎnɡ)

B.褫夺(chǐ)籼米(xiān)觊觎(jì) 以儆效尤(jǐnɡ)

C.处方(chǔ)皈依(ɡuī)芜杂(wú) 瑕瑜互见(xiàn)

D.囹圄(yǔ) 豆豉(chǐ)摈弃(bìnɡ) 号呼靡及(m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也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近代哲学家章太炎讲到,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整体把握。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用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那里,随着水的波动,它也会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却没有坏。顺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方面,适用于人身,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衡。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维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是中国人思维的三大特征,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

B.“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所以可以成为范仲淹的人生向并获得广泛认同,是因为中国人有将对人体认识运用到政治集体上的传统。

C.中国文化强调动态平衡,是因为相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更关注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人生,也主张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

D.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虽然“道”的具体语境和涵义不同,但在复杂现象中寻求贯通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2)根据文意,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B.中西哲学思维方式比较

C.中国哲学思维的辩证思考

D.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底蕴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各题。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① , 隐居翠微峰。是冬,筮离之乾,遂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读书。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③ , 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

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 , 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批郤导窾,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 , 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①头陀: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C.禧抚教安业之 抚:抚育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兄际瑞、弟礼……等九人为易堂学 客亦知夫水与月者乎

B.宽以接物 间以诗记所遭

C.且谓寇远猝难及 犹且从师而问焉

D.或处人骨肉间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因此,他的文章多颂扬忠孝节烈之士,文风也凌厉雄健。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交游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

②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四、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5分)

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 , 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 ,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③有如此之势,______ , ______ , 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④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______ , ______。(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⑤休去倚危栏,______ , ______。(辛弃疾《摸鱼儿》)

五、其他 (共1题,共5分)

5、

根据下面两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

(1)赠给语文老师:品明月 叙情怀 吟诗作赋

(2)羊年春联:春满神州舒画卷。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50)
总体分析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名句名篇默写(1道)
其他(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