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试题库> 高中语文> 试题解析

1、

阅读《师说》全文,完成后面练习题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2)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3)有人说,第三段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是怎样认为的?

(4)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5)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更新时间:2024-04-27 13:17:50
【考点】
【答案】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在文章中,作者首先阐释了教师的职责、择师的标准,然后列举了三组对比,来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接着援引了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并引用其关于从师学习的名言,来佐证论点。

(2)

课文第三段不仅列举了孔子的老师,还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运用名人名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是很多人撰写论说性文章常用的方法。名人的成功经历和他的名言可以让很多人少走弯路,提高做事的效率。因此,运用名人名言更有说服力。

(3)

按传统的观念来看,老师总是要比学生的知识面广,视野要更宽广,思想素质更高,技能也更高;而《师说》第三段作者饮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意已经对师生关系做了全新的解释:三个人一起行走,肯定有一个要比我在某一方面要好,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孔子还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就是说,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明,弟子完全可以超过老师。这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打破了传统观念,更适应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4)

分别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具体来说,第三段列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用的是事例论证;第二段作者用圣人和众人、为子择师和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用的是对比论证。几种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

①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课业和解答疑惑的

②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呀。

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

【解析】

要求翻译的这几个句子都是课文的重点语句,翻译的时候,首先要抓住句子里含有文言现象的字词,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弄清楚,再把整个句子通顺的翻译下来即可。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度:困难 组卷次数:0
下载
收藏
+选择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最新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