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试题库> 初中语文> 试题解析

1、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的程度。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更新时间:2024-04-24 19:12:37
【考点】
【答案】

【1】A

【2】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解析】

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的“以”是“把”的意思;BCD三项中的“以”都是“凭借”的意思,故选A。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萧然”“戚戚”“汲汲”是关键词,要注意解释准确。

【3】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这段话中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4】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内心痛苦,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这是一道主观题,要在深入理解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对陶渊明的作品和人品以及生活物质条件的认识来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度:较难 组卷次数:0
下载
收藏
+选择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最新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