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试题库> 初中语文> 试题解析

1、

阅读《母亲》,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 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选文撷取了生活中与母亲有关的哪些小事?这些看似无关的小事,作者是通过什么线索将它们连在一起的?

【2】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生前的琐碎小事,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母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爱和付出。

B. 文中写“我”在夜间离开家时与母亲告别的动作表达了“我”既不忍惊扰母亲又依依不舍的矛盾心理,可见“我”对母亲依恋之深。

C. 作者在文中把母亲比作易碎品,生动形象地表明母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要珍惜能够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D. 作者在面对他已故的母亲所表现出来的平静包含了对母亲深层次的尊重与爱戴,也说明作者真正懂得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之处。

【3】结合语境,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莫怀戚《散步》)

本文第③段与链接文字都叙述了“我”与母亲之间的生活小事,试从表达方式和表现的情感上比较两段文字的异同。

更新时间:2024-04-20 01:09:24
【考点】
【答案】

【1】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母亲炖排骨海带汤给“我”吃;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我”接到母亲去世的长途电话。线索:母爱的润物无声和母子的情深似海。

【2】A

【3】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拎”“挎”“蹲”“挖”几个动词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母亲挖荠菜的动作,让读者联想到母亲年轻时的身姿,表现出一个儿子对拥有年轻的面容与身姿的母亲的自豪感。

【4】【表达上】相同点:都是运用了心理描写。不同点:选文是从母亲的角度来写,突出了母亲的形象;链接文字则是从“我”的角度来写,侧重表现“我”的内心世界。【情感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不同点:选文侧重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依赖与不舍;;链接文字则重点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

【解析】

【1】试题分析:(1)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故事情节。解题时,一定要围绕文章所写的内容,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本题围绕着母亲做的事件逐一概括,根据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2)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仔细阅读文章,这篇文章是以“母子情深”的情感为线索的。所以,文章的材料就是靠这一线索串联起来的。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篇文章是是以情感为线索的,将母亲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串联在一起的,所写的内容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而是采用意识流的写法。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具体、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本题中“拎”“挎”“蹲”“挖”这几个动词,运用的是动作描写的方法,紧扣语句赏析即可。答题格式:词语(动词、形容词)+表达效果。也可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通读两篇文章,梳理内容,把文章的写作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进行对比解答。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都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但描写的角度是不同的,本文是从母亲的角度来写的,链接文字则是从“我”的角度来写。情感上都表达了母子情深,但表达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本文侧重母亲的情感来写,链接文字则是侧重写“我”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中考模拟 难度:一般 组卷次数:0
下载
收藏
+选择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最新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