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试题库> 高中语文> 试题解析

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第一段项脊轩的环境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之。

(2)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另外第二段中写了哪几件可悲之事?

更新时间:2024-03-29 23:20:43
【考点】
【答案】

(1)

环境:幽雅。优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幽静: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

(2)

作用:承上启下。第二段又写了三件可悲之事:叔伯分家,对母亲的怀念,对祖母的怀念。

【解析】

(1)要注意审题。题干中的信息有“第一段”“项脊轩的环境”“结合内容分析”,这三点信息既有提示也有要求。环境主要通过景物来体现,文中的句子有“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兰桂竹木”这四种景物上,可以看出环境的优雅,因为在文学家的笔下,兰花为“美好”、“高洁”、“纯朴”、“贤德”、“贤贞”、“俊雅”之类的象征,因为兰花品质高洁,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桂花象征胜利、崇高、友好、吉祥;竹子象征着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梅、兰、菊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竹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也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从“庭阶寂寂”中直接体现了环境的幽静或静谧,“万籁有声”以动衬静。(2)这道题目考查文言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既有结构上的,也有内容上的。根据题干的要求可以知道,本题只需要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即可。结构上的作用与句段在文中的位置有关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第二段的开头,属于文章的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或过渡,“多可喜”紧承上文第一段项脊轩的变化(从阴暗变得明亮、从漏雨变得不漏、从破旧变得幽雅),“亦多可悲”引起下文第二段的三件令人悲伤之事(诸父异爨、亡母音容、先大母厚望)。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度:一般 组卷次数:0
下载
收藏
+选择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最新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