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的书写或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应和(hè)   咄咄逼人(duó)   伫蓄

B.烘托(hōng)  翻来复去 决别

C.着落(zhuó)   混为一谈(hùn)   取决

D.莅临(lì)   捷然不同 云宵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

《论语》最中国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看似高高在上的圣人经典,却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很近。它做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以来进入笑话、谜语,变得“雅俗共赏”了。例如: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又如,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常常被放在一个适当的上下文中引用,在人们的言谈口语中流传……这让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了。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几千年来,《论语》深邃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言行风貌、风俗习惯,因此,要充分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必须读《论语》。

(1)下面的词语与文中第一段的“传闻记录”加点字“传”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再传弟子   B. 传授   C.自传   D. 流传

(2)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汉代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经政府颁布,成为要读的经书之一。

B.《论语》作为传闻记录,因为受到简和帛的限制及口头语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C.《论语》没远离普通老百姓,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知道孔圣人的话。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里。

D.《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不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

(3)选文中说“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能不注意,使用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下面的敬辞谦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学生送给老师的贺卡,上书“师恩永难忘!敬赠令师。”

B.商店的广告牌,写着“凡在本店购货2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

C.接受朋友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D.向同学询问其母亲的意见:“我们在你家借住几日,令尊可否愿意?”

(4)学生们学习了《论语》,了解了孔子后,表达了下面的想法,对他们的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 

学生甲:孔子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圣人。

学生乙:《论语》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一颗闪亮的明星。

A.学生甲将孔子比喻为“大圣人”,形象生动地说明孔子的神圣和伟大。

B.学生乙将《论语》比喻为“闪亮的明星”,很生动的表明了《论语》在思想文化史上,璀璨闪耀,具有指导性的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3、

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 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和他的儿女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他很关心和重视后代的学习。

B.白雪纷纷何所似?

纷纷扬扬的为什么这么像白雪?谢太傅看到外面的情景,很惊讶。

C.公大笑乐。

谢太傅很高兴地大笑。说明他对儿女将雪比喻为“撒盐”“柳絮”感到幼稚可笑。

D.下车引之。

陈太丘的友人下车来拉元方,这个动作说明他心中为自己的行为真心感到羞愧了。

【4】(甲)(乙)两文中的“兄女”“陈元方”两少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你知道类似的少年吗?请举出他(她)的一个相关事例。

四、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5分)

4、

(1)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5)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表达了自己的雄心抱负。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5、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漂泊羁旅之情暗藏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清人王夫之盛赞此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的大景。

C.第三联写得绝妙。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陶醉于江南的美景当中,忘记了正确的时间。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3】“青山”“绿水”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请你再写出一句含有“山”或“水”字的诗句。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名著文段,完成题目。

(甲)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那(乙)闻言,暗笑道:“这(甲)十分好呆!我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

(1)这段文字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

(2)这段文字中,(甲)是____________ ,(乙)是 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人们根据它的结局得了一个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7、

题目:“最打动人心的一道风景”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500字—800字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50)
总体分析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名句名篇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