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1、

按要求选择

【1】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的诗句是(   )

A.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B.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C.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D.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听力专家曹永茂教授解释说,人的耳朵在正常的情况之下,对传输的声音是等比例放大。________,就像在耳朵里安装了一个扩音器,这导致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变得异常敏感。

A. 如果传输声音呈几何倍数放大,则说明耳朵高频听力受损

B. 因为耳朵高频听力受损,所以传输声音呈几何倍数放大

C. 如果耳朵高频听力受损,传输声音则是呈几何倍数放大

D. 因为传输声音呈几何倍数放大,所以耳朵高频听力受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⑤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⑥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⑦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⑨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⑩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⑪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⑫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第①段中提到的“四书”,包括《大学》、_______、_______、《孟子》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中怀疑求真态度的重要性。

B.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由于中国人并不注重寻求新知识。

C.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D. 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

【3】第⑪段加点词“用功”在文中的含义是:

【4】综观全文,“格物致知”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3、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①元行冲,河南人。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②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③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④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⑤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并奏原之(______)

(2)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犹蓄聚以自资也(   )

A.供给  B.资历  C.资费  D. 积蓄

(2)堪充旨味者多(   )

A.心意   B.命令   C.美好   D.意义

【3】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B.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C.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D.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5】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仁杰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动

B. 自傲

C. 庆幸

D. 欣慰

【6】第②、③段“编撰史书”和“察案”两件事分别反映了元行冲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四、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5分)

4、

按照提示填空。

(1)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

(2)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3)黄庭坚《登快阁》一诗的尾联是“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

(4)周邦彦《苏幕遮》,描绘鸟儿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选出与所给作品体裁相同的一项()

A. 《登楼》(杜甫)

B. 《雨霖铃》(柳永)

C.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D.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以下对这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开头两句,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 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3】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6、

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卿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40)
总体分析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名句名篇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作文(1道)
难度分析